笔趣阁 > 蛮族战皇 > 第76章 一种宽容

第76章 一种宽容


  为帝君的,其实才、能、品、德,在最开始什么都可以没有,但是想坐拥天下,还得长久的,就得有一种宽容。

  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,自春秋战国此后,在对下属的管理上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。

  我们很多学者说其根源,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。

  宋仁宗赵桢即位后,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值。

  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,不能在庭上鞭打杖责大臣。

  不准对公卿人等当众辱骂。

  臣下除了系事实谋反和叛逆外,不得杀戮。

  为此宋仁宗赵桢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。

  它为什么在一种没有历史特殊背景的条件下,突然的出现这些举措呢?

  或许,此前唐朝的管理制度,对官吏的态度是“治吏严与治民”后期为了杜绝贪官和叛臣还设立了酷吏。

  这使得民间对皇帝一家的看法有了诸多的变化。

  这个在前面已经在大唐武则天的故事里很多讲述了。

  宋朝对谏官宽容的态度,使得它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。

  因为言论自由,所以它文化开明,各种知识和论调都出现。

  当时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,或任之,或贬官,或免职,而从不杀戮,也从不迫害。

  这也是有历史可查的。

  最值得说的就是,宋朝从不兴文字狱,体现得对读书人比较宽容。

  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,写出了流传千古,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,有了宋词之盛。

  其实民众的说法归说法,这没有影响到宋朝的国体稳固和长治久安。何况百姓仅仅是抒发一种郁闷和希望......

  事实也是如此。

  相反宋朝的真正灭亡原因,我们就此,也了解得都很透彻了。

  从外因,到内在,从忠良到小人,它的一个举措,一种态度就是很明显的预兆。

  然后在从它自身的不懂管理,不懂得归拢人心,到其自身如何的腐朽堕落......

  从经济到外交,从军事到科技的落后......

  几乎此前没有什么地方遗漏,没有说到它自身的贴肉处。

  -

  那么在世人眼里,蒙古人都是杀戮,劫掠,奸银的一种形象。

  在蒙元帝国建立的时候,就得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人。

  那么学会这一些就得去道馆去清修一下,感受那里面的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。

  也能使得很多暴虐和躁动的心情得以平复。

  其实这也是换一种情景,换一种心情的做法。

  我们的工作事实很繁重,身边诸多困难得不到一时的方法解决时,相反你能放下一切,独自去城市外的原野湖泊去走走。

  等你回来时,一切居然就迎刃而解。

  因此从很多角度来论,在元朝此后,大兴道教也是一种静修。佛教的佛堂里也是一种修行僻静之所。

  为什么在元朝的都城里,靠近皇宫这样近,就有道教的道观,这就不解释了。

  当时的元大都,简称大都,是元朝的首都,突厥语称为“汗八里”,意为“大汗之居所”。

  早期的大都,由元代建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。

  元大都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(1267年)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(1368年)为元代京师。

  其古城城址,位于今北京市市区,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,南至长安街,东西至二环路。

  元大都城当时都城街道的布局,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。

  当初在1215年,蒙古攻占金的中都后,改中都名为燕京。

  1264年8月,忽必烈下诏,改燕京为中都,定为陪都。

  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,1272年,将中都改名为大都(帝都之意),将此后的上都作为陪都。

  当时的忽必烈迁都燕京后,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、大宁宫内。

  至元四年(1267年),就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。

  当时作为中书省官员的刘秉忠,为营建都城的总工程负责人,阿拉伯人也黑迭儿,负责设计元朝新宫殿的外型设计。

  没有水,则不可建都。水源是京城必须的一种条件。

  郭守敬担任都水监,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,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。

  -

  修建到公元1285年时,大都城内的大内宫殿、宫城城墙、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(隆福宫)、中书省、枢密院、御史台等官署,以及都城城墙、金水河、钟鼓楼、大护国仁王寺、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。

  至元二十二年,发布了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,从这一年到三十一年,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,自金中都旧城陆续迁入大都。

  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、社稷坛、通惠河河道、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。

  就此,元大都的主要建筑营建工作基本完毕。

  此后元朝各帝,陆续的又有添建,如孔庙、国子监、郊祭坛庙和佛寺......,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其它变动。

  对元大都的修建,其实就是对蒙古帝国核心统治的一种确立。

  只要有了统治者的帝都。王朝的一种形式才得以确立。

  以往铁木真时代,到处征战,士兵家属也跟着到处游牧的形式,此刻可以说时根本性的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。

  以前是马背上打天下,现在是坐下来进行管理。

  对于国家如何管理,我得听听耶律楚材这一群大臣的意见。

  耶律楚材号玉泉老人,号湛然居士,系契丹族,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。曾在金朝,仕至左右司员外郎。

  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,成吉思汗当年因为知道此人博学多才,于是收耶律楚材为臣。

  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,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。

  他虽然为契丹人,当时能提出以儒家的思想作为治国之道,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,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
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这个人的博学不是一般的视野。

  他是从大局,人类的文化发展大的趋势,来举荐中华民族的古老儒家学派。

  只有在乃马真后称制那一段时间时,耶律楚材遭到排挤,渐失可汗一党信任。

  其实只有能人才用贤人,小人,都是用的小人。

  这个不用说,不是做人宽不宽容的问题。

  这是利益得失的关键所在。


  (https://www.biqudu.com/107_107998/5769723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:www.biqudu.com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du.com